每次回鄉(xiāng),去縣城喝碗豆腐腦,是我必需的消費。
不同于傳統(tǒng)早餐模式,老家這種豆腐腦是全天供應的,春天提神醒腦,夏日發(fā)汗解暑,秋天清腸潤肺,冬天暖胃發(fā)熱,四季我都體驗過。
小時候父母帶我去縣醫(yī)院看病,縣醫(yī)院門口可以吃上一碗豆腐腦,是奢侈品。后來生活條件好了,豆腐腦逐漸成為我日常的消費品。賣豆腐腦的一般是挑一根扁擔,一頭綁著裝豆腐腦的缸子,缸子是藍色粗陶缸,外邊包著一層油布,缸體與油布間則襯入棉花,主要是起到保護缸體和保溫的作用。缸蓋是木板做的,外邊也包裹油布。另一頭是一個特制的竹筐,里邊放著一個刷碗用的小水桶,一排倒扣著的白瓷碗,一碗白糖。扁擔中間穿著兩個小板凳。
老家沒有吃咸豆腐腦的習慣,所以也都不備料汁。
賣豆腐腦的滿大街叫賣,路人隨叫隨停,這也許跟古鎮(zhèn)的特點有關??h城所在地河南省社旗縣賒店鎮(zhèn)屬于清代全國四大商業(yè)重鎮(zhèn)之一,河運發(fā)達,來往商販多在此歇腳。賣豆腐腦的全天都在縣城的七十二條街、三十六條胡同、九門九寨當中行走。
路人見到賣豆腐腦的,只管吆喝一聲,賣家馬上在路邊停下,先是把擔子放穩(wěn),不緊不慢地抽出小板凳擺地上,開始起豆腐腦。起豆腐腦的勺子是黃銅的,锃光瓦亮,扁平帶把,起時,賣家先把銅勺子在豆腐腦上微按一下,撇出一些水,放入裝豆腐腦的碗里轉一圈,算是再次凈碗了,接下來才開始盛豆腐腦。這個也有講究,在缸里舀的時候要注意層次,賣家左邊舀上一勺,緊接著不能在這個位置舀了,依次往兩邊擴散著舀。裝在碗里要輕放,重了豆腐腦塊易碎,身體要保持平衡,不能破壞豆腐腦最初的形狀。放碗里講究層次分明,哪兒低往哪兒放,這樣盛出來的豆腐腦能保持在勺子上最初的形狀,且滿滿一碗,顯得實在,若是胡亂堆放,則多見空心不實在,下次可能顧客就不在這家吃了。做生意講究的就是個實誠。
因為是當街叫賣,賣家自然無須選址,隨處便可起攤,路人或坐在小板凳上,或端著碗站著喝。喝豆腐腦的多是鄉(xiāng)下人,進城趕集,小孩嘴饞,愛吃甜口,在家也喝不到豆腐腦,喝上一碗,也算奢侈一回。大人口渴,喝上一碗,消渴頂餓。最常喝的是老年人,年紀大了,牙不利索,進城一次,總要喝碗豆腐腦解解饞,比吃肉感覺要好。至于喝起來,也沒什么講究,有人坐下來,一勺一勺舀著細細嚼、慢慢咽;也有人一手端著碗,一手叉著腰,都不講究。
一碗碗老味“豆腐腦”,承載著往昔的生活情懷,勾勒著鄉(xiāng)村時光的溫暖記憶。歲月蹉跎,童年往事或已隱沒于記憶深處,惟有這老味“豆腐腦”依舊在我心間悠然蕩漾,如一幅鮮活的畫卷。(楊道賓/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(qū)委黨校)
責任編輯:田豐